疾病名称:
球旁细胞瘤
作者:
夏成青 赵明 程亮
英文名称:
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ur
同义词(或曾用名):
肾素瘤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CD34、Vimentin、SMA

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actin-HHF-35

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CD117

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CK-PAN、FVIII、FVIIIRAg、CD31、CgA、Desmin、HMB45、S100、Synaptophysin
概述:
一种分泌肾素的少见类型肾肿瘤,起源于肾球旁感受器内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壁的特化性平滑肌组织。
发病部位:
肾脏
诊断要点:

1. 球旁细胞瘤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高峰发病年龄2040岁,平均发病年龄约27岁,偶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女性好发,男女比约1:2

2. 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因肾素分泌过多导致的相应症状,如血压升高、醛固酮增多症以及低血钾等,高血压通常为重度,应用药物控制不佳。多数患者在肿瘤切除之后上述症状消失,仍有约10%表现为轻度的血压升高。极少数球旁细胞瘤为非功能性的。

3. 大体界限清楚,带部分或完整的纤维性包膜,瘤体直径0.215cm,大多数直径在35cm之间,切面灰黄灰褐,偶见出血和坏死。

4. 镜下界限清楚,部分带包膜,约半数肿瘤周边可见内陷的良性肾小管。

5. 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围绕分支状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常见间质水肿导致的微囊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瘤细胞围绕内陷的肾小管呈乳头状排列。

6. 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多角形或胖梭形,胞浆多少不等,弱嗜酸性,可见单个的中位核,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或缺如。偶见退行性变的核非典型性和局灶的坏死,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无关。

7. 肿瘤间质血管丰富,从大量的毛细血管到成簇的厚壁血管不等,后者常见管壁的玻璃样变性。


图片:


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样排列


常见间质水肿所致的微囊形成


瘤细胞围绕内陷的良性肾小管呈乳头状排列


瘤细胞上皮样,胞浆丰富而浅染,核居中,形态温和


弥漫表达CD34


瘤细胞围绕内陷的良性肾小管呈乳头状结构排列


瘤细胞实性片状分布,常见间质水肿,部分瘤细胞可围绕血管生长


肿瘤内和周边可见广泛内陷的良性肾小管和乳头状结构,局部组织学可类似于乳头状细胞癌或混合性间质上皮肿瘤


Reni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特征性的表达肾素蛋白(renin),通常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大多数表达SMA、CD117、核表达b-catenin等,一般不表达PAX8、角蛋白、STAT6、HMB45、Melan-A、结蛋白以及S100等。电子显微镜观察球旁细胞瘤胞浆内存在具有诊断特征的肾素颗粒,后者通常位于细胞的周围,表现为锐利而成角的棒状颗粒。
分子标记:
常见9号和11号染色体丢失以及异倍体
鉴别诊断:

1. 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FT常见明显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弥漫CD34可与球旁细胞瘤混淆。与后者不同,SFT一般不引起明显的高血压症状,镜下肿瘤常见粗大的胶原纤维间质沉积,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性的表达STAT6,较少表达SMA,不表达肾素蛋白。

2. 胃肠道外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原发于后腹膜的GIST在临床上有时可靠近肾脏而误认为肾脏原发,GIST和球旁细胞瘤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上存在明显的重叠,需要仔细的鉴别。此时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诊断,GIST表达DOG1而不表达肾素蛋白,球旁细胞瘤则相反。

3. 以平滑肌为主或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球旁细胞瘤不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见瘤细胞围绕畸形的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除了表达肌源性标志物(SMA和结蛋白)之外,还表达黑色素细胞标志物(HMB45Melan-A)等,一般不表达CD34

4. 肾脏血管周肌样细胞肿瘤:包括血管球瘤和肌周细胞瘤等(共同构成瘤谱)。组织学上和免疫表现上与球旁细胞瘤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因而特别容易混淆。两者均由肌样细胞组成,常见围绕血管周生长以及间质水肿和透明变性,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表达肌样分化标志物、CD34以及肾素。但与血管球瘤不同,球旁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平均约27岁),临床上几乎均有高血压病,通常为重度且用降压药控制不佳,术后血压常可见明显的回落。与部分血管球瘤仅局灶表达肾素不同,球旁细胞瘤通常弥漫强表达肾素,此外,球旁细胞瘤常见表达CD117以及核异常表达β-catenin,而血管球瘤均不表达。血管球瘤弥漫表达IV型胶原,而球旁细胞瘤不表达。最后两者超微结构也不同:球旁细胞瘤在电镜下一般很容易找到特征性的菱形肾素小体,而血管球瘤则为胞浆内肌丝和细胞间的基底膜样物质

治疗:
切除
参考文献:

[1] Moch H, Humphrey P A, Ulbright T M,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 [M]. Lyon: IARC, 2016.

[2] Kuroda N, Maris S, Monzon FA, et al. 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 a morp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genetic study of six cases[J]. Hum Pathol, 2013 , 44(1): 47-54.

[3]沈勤,梁伟,姜少军,等. 肾球旁细胞瘤二例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6(1): 46-7.

[4]Zhao M, Williamson S R, Sun K, et al. Benign perivascular myoid cell tumor (myopericytoma) of the urinary tract: a report of 2 cases with an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J]. Hum Pathol, 2014; 45(5): 1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