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导管增生和导管原位癌
作者:
夏成青 刘正智
英文名称:
Breast introductal papilloma with ADH and DCIS
同义词(或曾用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导管增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
概述:

在乳头状瘤背景上出现非典型增生或低级别导管原位癌,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鉴别诊断的阈值为3mm,<3mm者为非典型增生,≥3mm者诊断为原位癌(也有作者采用30%为阈值)。但是,如果出现中-重度核异型,则无论异型增生的面积多大,均诊断为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

发病部位:
乳腺
诊断要点:

1. 大体检查常表现为在扩张的导管或囊内粉红色至黄褐色,界限清楚的结节。可呈息肉状向管腔内突起,借助蒂附着于导管或囊壁上;

2. 镜下可见有多少不等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区域,在此背景上出现区域性非典型导管增生;

3. 非典型导管增生的区域可见小灶的大小、形态一致的上皮细胞增生并伴有规则筛孔状结构,细胞体积较小,核一般圆形,分布均匀,边界清楚;

4. 非典型区域<3mm者为非典型增生,≥3mm者诊断为原位癌(也有作者采用30%为阈值);

5. 如果出现中-重度核异型,则无论异型增生的面积多大,均诊断为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

6. 非典型区域占整个病变区域不足90%,否则,应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癌;

7. 非典型导管增生区域肌上皮缺失,但在残存的良性乳头状瘤区域和受累管腔周围存在肌上皮;

8. 非典型增生区域高分子角蛋白CK5/6、CK14阴性,它肌上皮染色(p63、SMMHC、CD10、calponin)阴性。

鉴别诊断:

1. 导管内乳头状瘤:无非典型导管增生区域。

2. 低级别导管内乳头状癌:整个病变90%以上区域由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构成,普通导管内乳头状瘤成分缺乏或少于10%。

3. 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病灶的形状与周围良性导管的分支或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不同,与间质的分界面形状多不规则或有成角轮廓。p63蛋白和肌球蛋白重链等肌上皮细胞标记显示肌上皮缺失(包括导管周围)。

预后:
属于癌前病变,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可根治。
治疗:
手术完整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