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病变非常少见,仅在1-2%的乳腺活检中发现,常常是在其他乳腺硬化性增生性病变(如硬化性腺病、周围型乳头状瘤、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等)中偶然发现;
2.是一种起源于导管和小叶上皮增生的良性病变,一般<0.5cm,局限于1个或几个导管管腔;
3.该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外基底膜样物质,基底膜样物质由多糖、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组成,PAS和Alcian blue染色阳性,基底膜样物质由肌上皮细胞围绕形成筛状或窗口样结构,这些结构类似筛状型DCIS中由腺腔细胞形成的穿凿样空隙;
4.在HE切片上CS中的肌上皮细胞可以很小,甚至不易辨认,calponin, p63等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这些肌上皮细胞;
5.CS中基底膜样物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形成浓染的嗜酸性的玻璃样或胶原小球样,也可以表现为粉染丝状物,可以形成粘液样物(这样的病变称为粘液小球病);
6.CS中腺腔细胞形成实性巢或真性腺腔,这种腺腔是空的或含有分泌物,内衬细胞往往有分泌突起;
7.小叶瘤变可以累及CS中肌上皮细胞围绕的小球之间由腺腔细胞组成的区域,累及区域细胞之间缺乏粘附性,此时病变类似筛状型DCIS,免疫组化E-cadherin缺失对诊断有帮助,临近区域可以有典型小叶瘤变的表现;
8.粗针吸活检的时候很难和筛状型DCIS及腺样囊性癌鉴别,结合影响学资料和临床表现是有帮助的,DCIS影响学常常检测到钙化,腺样囊性癌临床表现为可以触及的肿块。
1.筛状型DCIS
DCIS是腺腔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形成的,肿瘤细胞表现为单形性,肌上皮细胞仅仅存在于受累导管的周围临近基底膜的位置;肿瘤细胞形成球形的僵硬的穿凿样的腺腔,细胞围绕腺腔有极向的生长,腺腔可以是空的、也可以包含分泌物、粘液、坏死细胞或钙化,一般没有基底膜样物质。
2.腺样囊性癌(ACC)
类似于CS,ACC也是腺腔上皮和肌上皮增生形成的病变,包括由腺腔上皮形成的真性的腺样区和由肌上皮细胞及其产生的基底膜样物质构成的假腺样区,两种不同的肿瘤成为可以有免疫组化区分,腺腔细胞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和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P63阳性;和CS不同的是,ACC通常是可以触及和影像学上可以测量的>1cm的肿物,表现为周围浸润性生长模式,高级别ACC存在实性生长区域;免疫组化是有帮助的:ACC中部分病例腺腔细胞CD117阳性,而CS阴性,有报道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CD10、HHF35在CS的肌上皮细胞表达,而在ACC中不表达;激素受体在CS中腺腔细胞表达,在ACC中不表达。
Torous VF, Schnitt SJ, Collins LC. Benign breast lesions that mimic malignancy. Pathology. 2017 Feb;49(2):181-196.
Hoda: Rosen's Diagnosis of Breast Pathology by Needle Core Biopsy, 4th Editio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