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见,平均发病年龄约60-7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2:1),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咽喉痛及吞咽困难,咳血。
2. 大体上呈外生型、息肉样或溃疡,大小平均1cm,最大径可达6cm以上。
3. 组织上可见腺癌及鳞癌两种表型。
4. 鳞癌成分可见原位癌或浸润癌,肿瘤呈高分化至低分化,鳞状分化的证据包括铺砖样生长、细胞间桥、角化珠形成、角化不良及单个细胞角化。
5. 腺癌往往位于肿瘤深处(远离表面)。腔内及细胞内可见黏液成分,但非必需。
6. 可见中间型细胞,胞浆常呈透明。
7. 两种成分可有坏死、核分裂增多、外周神经浸润及血管淋巴管浸润。
8. 稀疏散在炎症细胞浸润,促纤维间质反应少见。
9. 部分病例可并发坏死性涎腺化生(表浅活检时很难区分反应性改变与真正的肿瘤)。
10.转移后虽以一种成分为主,但仍有两种成分显示。
1. 黏液表皮样癌(MEC):MEC比ASC预后好,缺乏异型增生及原位癌,MEC缺乏真正的鳞状细胞成分,显示中间细胞,MEC中无真正的腺癌直接连接表皮成分,真正的黏液细胞少出现于腺鳞癌。有时无法分别二者,部分学者认为腺鳞癌为高级别MEC。
2. 腺样鳞状细胞癌:棘层松解似腺癌结构,缺乏黏液成分。
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主要成分是基底样细胞,外周核栅栏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可有角化及鳞状化生, 无细胞内及细胞外黏液,可显示P16或HPV ISH阳性(尤其是口咽)。
4. 腺癌伴鳞状化生:鳞状成分缺乏恶性特征。
5. 坏死性涎腺化生:化生性鳞状细胞可向下延伸至腺体及导管,小的黏液浆液性腺体包埋于其中。腺体成分呈良性,小叶及腺体结构尚存(尤其低倍镜下),常见坏死或炎症区域,可见细胞不典型但无多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