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pp32、MUC5AC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SMAD4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EMA、CK7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
RCC、MUC2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Pepsinogen-1、CK20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NY-BR-1、CD10、CDX-2、LEF1、PAX2、TFE31.常见,约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30-94岁,亚洲人发病率较白种人高,发病与吸烟有关,有胰腺癌家族史、P-J综合症、家族性多发腺瘤样息肉病(FAP))的人更易于发病。多发生于胰头部。
2.大体上可分为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主胰管弥漫扩张,多发生在胰头,充满黏液,迂曲,形状不规则,伴发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浸润癌的危险性高;分支胰管型多见于沟突,形成多囊、葡萄样结构,导管囊性扩张,充满黏滞的黏液,囊壁薄,光滑或乳头状。
3.导管内柱状黏液细胞增生,导管分支系统均可受累,但缺乏卵巢样间质。上皮扁平或形成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乳头大小不等,可以是单纯乳头、绒毛状乳头、复杂又分支的乳头,病变可局限、多灶、或弥漫生长,肿瘤上皮可延伸入小胰管。
4.肿瘤细胞根据主要结构和细胞分化方向可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嗜酸细胞型。胃型IPMN:主要为分支胰管型,被覆高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方向一致,位于基底,胞浆丰富浅染,富于黏液,病变导管周常见幽门样腺体,似幽门腺腺瘤,通常上皮仅有轻度或中度异型增生。肠型IPMN:主要累及主胰管,形成长乳头,乳头被覆假复层高柱状上皮,细胞核雪茄烟样,胞浆嗜碱性,尖部有黏液,似绒毛状腺瘤,通常上皮中度或重度异型增生。胰胆管型IPMN:常累及主胰管,乳头纤细有分支,被覆上皮立方形,核圆形,染色质粗,核仁明显,胞浆中度双嗜性,黏液较少,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嗜酸细胞型IPMN:树枝状复杂增生的纤细乳头,乳头被覆2-5层立方或柱状嗜酸性细胞,胞浆丰富而嗜酸,核大而圆,形态一致,有 一个明显的偏心核仁,肿瘤细胞形成上皮内管腔,可呈筛状。
5.非浸润性IPMN根据结构和细胞异型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依次被覆上皮由单层到复层,细胞极向逐渐消失,核异型性变大,染色质变粗,细 胞多形性,核分裂逐渐增多。相关浸润性癌大部分发生在主胰管型IPMN伴上皮重度异型增生。
6.特染:PAS染色细胞内可见黏液。
7.免疫组化染色:通常CK7、CK19、B72.3、CEA表达强阳性,EGFR、ERB2表达阳性,MUC染色有助于形态学分类。
8.分子标记:K-ras癌基因、CDKN2A、TP53、SMAD4可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