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无症状,也可表现为食管反流性症状,可以激发溃疡、食管狭窄、出血、穿孔、恶变。
2.内镜下Barrett黏膜表现为从GE结合部向上延伸至食管腔的距离不等的舌状及片状的淡红色、鲑鱼肉色的黏膜。按照柱状上皮化生的长度分为短型和长型Barrett食管。短型Barrett食管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3cm;长型Barrett食管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3cm。按照内镜下的形态分为:全周型、舌型、岛型。
3.组织学上部分学者认为诊断Barrett食管必须为柱状上皮伴有杯状细胞(美国标准),而有些学者认为杯状细胞不是必须的成分。
4.一般由黏液柱状细胞、肠上皮、潘氏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杯状细胞组成,也可以表现为鳞状上皮及柱状上皮形成复层的混合性上皮。下方的腺体可以是黏液型腺体、泌酸腺或两者均有。黏膜肌层常为双层。
5.Barrett食管最重要的改变是上皮内瘤变。
6.Barrett黏膜诊断时需描述异型增生的情况(无、不确定、低级别、高级别)。
胃贲门炎的伴肠上皮化生:需要联系结合临床病理与内镜所见。一般无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CK20在远端胃肠化标本中的表达特点是不完全肠化区域呈浅表层及深部的斑片状阳性,而完全性肠化区域浅表部及深部为强阳性;这两种类型的胃的肠化CK7均呈斑片状表达或不表达。Das-1抗体为在Barrett食管化生中强阳性表达,而在胃的肠化中表达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