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变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明显扩张,不同导管的扩张程度相互之间有明显区别,可比周围未受累的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增大十余倍或更多。
2. 微乳头状结构的形态和大小相互之间差别很大。
3. 微乳头的顶端有时形成球状突起或微乳头常常指向中央大导管,呈“高尔夫球杆头状”。
4. 微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增生细胞呈现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的细胞学特征。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较一致,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相互不重叠,具有圆滑的轮廓和均一的染色质,核仁经常不明显。细胞核靠近基底膜,具有顶端胞质聚集区。
5. 有时微乳头之间相互靠近,形成类似于筛孔状结构。
6. 微乳头状导管增生中的成熟现象不存在于微导管内乳头状癌中。微乳头顶端的细胞与靠近基底膜的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不像微乳头状导管增生中存在的显著差异。
7. 管腔内有时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胞碎片以及坏死肿瘤细胞。
8. 可伴有浸润性癌,大多为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
1.微乳头状导管增生:微乳头的大小和形态较一致,腺体扩张没有微乳头原位癌明显,管腔内通常是中空的,没有脱落的上皮细胞或细胞碎片。微乳头状增生细胞表现为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学特征。微乳头顶端的细胞呈现出成熟现象。
2.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大多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为中度或低度分化,肿瘤细胞簇呈微乳头状,似乎悬浮于透亮区域内,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微乳头中的细胞呈特殊的“里面呈外”的排列方式,即细胞极性颠倒,顶端向外的细胞排列方式。MUC1和EMA染色会显示这一特征。浸润性病灶的存在可由阴性肌上皮细胞标记物染色来证实。
3.外周型乳头状瘤(乳头状瘤发生):除了多个乳头同时向管腔内凸起和增生,并有多个附着点在导管壁之外,乳头状瘤发生的镜下组织学特征类似于导管内乳头状瘤。
4.不典型微乳头增生或ADH:在一些病例中微乳头增生范围非常小,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可以诊断为不典型导管增生。这些病例细胞核一般低级别,细胞大小一致。大汗腺化生的微乳头状增生绝大多数是良性。如果发现非大汗腺化生的微乳头状增生,应认真观察组织是否有异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