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胃肠道间质瘤
英文名称: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TIMP-1、ATRX、CD138、Nestin、Vimentin、H3K27me3

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BCL-2、PTEN、COX-2、HCAD、N-cadherin、PKC theta、VEGF、SDHB、CD117、CD99、DOG1

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Cathepsin-K、KBA62、CD171、CD34、NSE

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

actin-HHF-35、P16、P53、PGP9.5、E-cadherin

少数阳性(<35%,≥15%的病例阳性):

CD133、Fascin、MITF、SMHC、Smoothelin、Clusterin、Calponin、SMA

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TLE1、CK18、Desmin、GFAP、PLAP、Podoplanin、S100、Synaptophysin

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AE1/AE3、Beta-catenin-nuclear、CK-PAN、NY-ESO-1、P63、ALK1、AP2-gamma、Beta-catenin、BRAF-V600E、CAM 5.2、CD271、CDK4、Collagen IV、FLI-1、Hep-Par1、mdm2、Mesothelin、OCT4、PAP、p-mTOR、PNL2、PRP、PSMA、P504s、CD10、CD163、CD30、CD31、CD5、CD68、CgA、CK14、CK19、CK20、CK7、CK8、EpCAM、ERG、PAX5、PAX8、PSA、SALL4、SOX10、TFE3
概述:
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CD117阳性或KIT或PDGFRA基因突变。
发病部位:
胃(60%)、空回肠(30%)、十二指肠(5%)、结直肠(< 5%)、少数位于食管及阑尾。
诊断要点:

1. 中位数为60岁,儿童及年轻人罕见,无性别差异。临床可见肠胃出血(最常见)、胃肠梗阻及腹痛等。

2. 大体上位于固有肌层中界限尚清病变。

3. 组织上单一梭形或上皮样细胞排列,核多形性少见,偶见病例显示“去分化”模式,同一肿瘤内可见温和的区域及高级别区域,部分病例有多核细胞。胞浆嗜酸性及空泡常见;

4. 少量炎症及血管不显著,可见黏液样或黏液软骨样背景,部分囊性变,小肠病例可见粗线样杂乱的胶原带。偶可延伸至黏膜及不常见的坏死(两者预后均较差)。

5.SDH缺陷型丛状生长,常上皮样,淋巴结转移常见,但行为较惰性,对伊马替尼无反应。

图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D117、CD34、Dog1及PDGFRA阳性;部分病例表达actins、calponin及h-caldemon、S100;部分具有上皮样形态的病例不表达CD117,但分子学可以检测到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突变。SDHB检测显示SDHB是否缺失(SDH任何亚基的改变可导致SDHB的缺失)。
鉴别诊断:

1.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胃肠道极其罕见,梭形细胞病变,血管外皮瘤样改变,CD34阳性、BCL-2阳性及CD117阴性,且无KIT突变。

2. 神经鞘瘤:常位于胃固有肌层,显著的淋巴细胞套,病变内淋巴浆细胞浸润,S100阳性及CD117阴性,无KIT突变。

3. 纤维瘤病:肠系膜延伸至固有肌层,浸润性生长方式,大量胶原,显著的小血管,CD34阴性,部分病例CD117胞浆阳性,β-catenin核阳性。CTNNB1 及APC基因突变,无KIT突变。

4. 平滑肌瘤:与黏膜肌层相关,嗜酸性细胞伴胞核两端圆钝,Desmin (+)、 actin (+)及CD117(-),无KIT突变。

5. 平滑肌肉瘤:强嗜酸性胞浆伴胞核两端圆钝,垂直束状排列,核多形性,Desmin (+)、actin (+)及CD117(-),无KIT突变。

6. 黑色素瘤:趋于转移至小肠,偶肛门及食管原发,常比GIST多形性明显,CD117常阳性,S100及其他黑色素亦阳性,20%黏膜黑色素瘤可有KIT突变,对伊马替尼治疗有反应。

7. 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常位于小肠,叶状一致细胞伴显著的核仁,S100阳性,CD117阴性,t(12;22), EWSR1-ATF1融合或 EWSR1-CREB1融合。

8. 炎症纤维性息肉:温和增生的细胞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CD34阳性及CD117阴性,PDGFRA突变,无KIT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