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炎性纤维性息肉
英文名称: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ALK
概述:
富于血管的纤维性组织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行为呈良性。
发病部位:
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最常累及胃窦。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与发生部位相关,胃部主要表现流出梗阻;小肠病变亦呈现梗阻,肠套叠常见;结肠呈息肉,偶被发现。

2. 大体边界清楚,常基于黏膜下,可延伸至固有肌层或黏膜。通常1-4cm大小。

3.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血管丰富,胃及结肠的病例常见病变细胞围绕小血管“洋葱皮”样改变,但结肠“洋葱皮”样改变不是很显著。

4. 肿瘤细胞梭形,核染色质分散及核仁模糊,无非典型性。

5. 胃及结肠病例可见巨细胞,小肠不常见,核排列在细胞的周围。

6. 所有部位均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见散在的淋巴浆细胞,或灶状聚集。

7. 部分病例可见显著水肿,部分病例黏液样变(不要误认为是黏液脂肪肉瘤)。

8. 表面黏膜的显著反应性上皮改变。

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数病例表达CD34;CD117阴性,但肥大细胞阳性。

图片:

鉴别诊断:

1. 胃肠间质瘤:主要位于固有肌层,多数在胃。一致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炎症较少。血管结构不明显,CD117、CD34及DOG1阳性,KIT与PDGFRA基因突变。

2.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常位于肠系膜,大量大的肌纤维母细胞病变,炎症成分常以淋巴浆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较少,无明显血管结构,常表达ALK,CD34阴性,表达actin、calponin,局灶表达desmin及caldesmon,可见ALK基因重排。

3. 神经鞘瘤:常位于胃的固有肌层,周围显著淋巴细胞套,病变内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血管结构不显著,弥漫强表达S100,CD117阴性。

4. 肠系膜纤维瘤病:位于肠系膜,常浸润性生长,血管结构显著,炎症极少,细胞较一致,CD34阴性,β-catenin核阳性,CD117弱表达,DOG1阴性,与KIT突变不相关。可见APC及CTNNB1基因突变。

5. 黏液性脂肪肉瘤:圆形一致的细胞,散在脂肪母细胞(细胞含有脂滴,核可见压迹)。血管丰富、纤细,无“洋葱皮”样结构,无炎症背景,大量黏液间质,常表达S100,t(12;16)导致FUS (TLS/CHOP) 融合基因。

6. 结肠良性纤维母细胞性息肉:亦称为神经束膜瘤,位于固有层,病变较小(数mm),无炎症背景,神经束膜标记阳性,EMA、GLUT1及claudin-1 均阳性,无特征性基因改变。

7. 系统肥大细胞增生症:常无肿块,伴腹泻,病变由肿瘤性肥大细胞组成,共表达CD117、C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