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可见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非胃肠症状的皮疹或荨麻疹、肺部症状、外周嗜酸细胞增多及肠系膜腺病。约30%的患者可无症状。
2. 大体上肥厚性黏膜皱褶、溃疡及结肠炎(伴或无假膜形成)。
3. 组织上可见轻度感染,仅表现为固有层内单核细胞轻度增多,寄生虫罕见。严重的疾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浸润,小肠绒毛变钝萎缩,肠壁水肿,可见大量的寄生虫,可进展为严重的溃疡及穿孔;
4. 结肠病变多数位于右半结肠,可类似炎症性肠病出现隐窝变形及固有层炎症细胞增多,部分病例可见炎症假性息肉,固有层幼虫的附近常可见嗜酸性细胞簇及肉芽肿性炎,固有层中中性粒细胞的出现而无隐窝脓肿或隐窝炎是诊断类圆形虫的关键(而非IBD)。一
5. 隐窝中可见成熟虫体、幼虫及虫卵,组织切片中常见丝状幼虫,可能有尖尖的尾巴,微生物有薄的角质层伴小胞核(1-2 μm),切面类似巨噬细胞中含有小的组织胞浆菌。若位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组织反应性表现较弱。
1. 慢性炎症性肠病:若固有层出现明显嗜酸性粒细胞,需要仔细寻找幼虫或成虫,中性粒细胞位于固有层而非上皮需要怀疑类圆线虫病。
2. 小肠毛细线虫病:菲律宾毛细线虫病形态与大小与类圆线虫类似,常见于东南亚食用生或未熟海鲜的患者。
3. 嗜酸细胞性肠胃炎:大量的酸性粒细胞及外周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被误认为是过敏性疾病。需要寻找幼虫或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