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涎腺腺淋巴瘤
作者:
夏成青 徐浩东
英文名称:
Warthin tumour
同义词(或曾用名):
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淋巴囊腺瘤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34bE12、P63、CK5/6、CK7

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P16

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

SMHC、Calponin、S100

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CK20

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HHV8
概述:
常由囊性的腺样/乳头状腺样结构及淋巴样间质构成的有包膜的良性肿瘤。
发病部位:
主要发生在腮腺和腮腺淋巴结,多数累及腮腺下极,10%发生在深叶,罕见其它涎腺。
诊断要点:
1. 是第二位常见的涎腺肿瘤,主要见于中老年,40岁以前少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平均2~4cm,约20%病例为多中心的心,可为双侧发病。
2. 大体为界限清楚的圆型或卵圆形肿块,切面灰白灰褐色,呈囊性分叶状,内含透明黏液样、乳白色或褐色液体。
3. 镜下肿瘤组织由呈囊性的腺样结构构成,可有乳头状结构突入,乳头有伴淋巴样间质的纤维血管轴心。

4 .囊腔及乳头表面衬覆特征性双层上皮,内层为高柱状胞浆嗜酸细胞,有单个、大小一致的栅栏样排列的细胞核,位于近腔面,细胞表面常有顶浆分泌泡,偶见纤毛;深部为一层较小的扁平或立方的基底样细胞,胞质嗜酸性,不丰富。

5. 无明显的细胞非典型性或核分裂。偶尔可见小的鳞状细胞灶、杯状细胞和皮脂细胞。

6 .囊性腔隙含有嗜酸性分泌物,偶有晶体形成和相似于corporaamylacea的板层小体。

7. 间质不同程度的反应性淋巴样组织构成,常可见生发中心。也可见增加的肥大细胞和浆细胞。

图片:

图片由黄教悌教授提供



肿瘤界限清楚,灰红色,质地细腻。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


肿瘤界限清楚,呈多房囊性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上皮细胞表达CK7、CK8、CK18、CK19。淋巴组织的免疫表型与正常淋巴结相似。
鉴别诊断:

1.乳头状囊腺瘤:淋巴样组织无/少。

2.淋巴瘤:主要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细胞形态单一,常见明显淋巴上皮病变,IgH、IgL重排呈单克隆性。

预后:
复发率约2~2 5%,可能是多灶性的结果。恶性变罕见,约1%,可累及上皮或淋巴样成分。
治疗: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腮腺浅叶切除或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