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Osteonectin、TRAP、CD68、Vimentin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CD64、MITF、P63、SATB2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p-AKT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
actin-HHF-35、CD99少数阳性(<35%,≥15%的病例阳性):
P-4EBP1、TERT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AE1/AE3、NSE、S100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HCAD、lysozyme、met、Osteocalcin、CD138、CD31、CD45、CgA、Desmin、SOX101. 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及占良性骨肿瘤的20%,主要见于20-50岁,儿童罕见,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
2. X线显示大的溶骨性、髓内偏心性病变,常从干骺端延伸至软骨下骨板。肿瘤较大时可累及邻近骨干,局灶破坏皮质并侵入邻近软组织,可导致骨膨胀及骨膜被抬高,形成薄的骨膜反应性骨壳。髓质边缘界限清楚、出现“虫咬”样外观及常无硬化。常出现继发性囊性退行性变。
3. 大体上质脆、出血及呈红棕色,实性或局灶囊性,侵蚀皮质,周围界限清楚。肿瘤大小常为5-15cm。
4. 镜下单个核间质细胞为肿瘤性成分及诊断性指标,胞界不清,呈合胞体样及弱嗜酸性胞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仁位于中央,核分裂可活跃并显示不同程度细胞不典型。
5. 大量多核破骨样巨细胞均匀散在分布,后者胞核数量不等,可多大50个或更多,核形态与单个核细胞核一致。
6. 可出现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区域,缺乏单核细胞及破骨细胞型巨细胞。
7. 可见局灶坏死及血管浸润。
8. 其他继发性改变包括含铁血黄素沉积、泡沫状巨噬细胞、囊性改变及反应性骨形成。
9. 随着RANKL抑制剂的治疗,巨细胞消失、单核肿瘤细胞减少及骨形成增多。软组织复发常见周围的反应性骨壳。
1. 非骨化性纤维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周边可见梭形细胞成分,无特征性巨细胞瘤样区域。
2. 软骨母细胞瘤:发生在生长板开放的骨骼不成熟的个体,位于骺中央,单核细胞胞核并不类似于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的胞核,可“网格”样钙化及软骨区域,S100阳性及P63阴性。
3.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棕色瘤:出血区周围可见簇状破骨细胞型巨细胞,GCT中巨细胞常均匀散在分布,增生的细胞为梭形且其胞核与破骨细胞型巨细胞胞核并不一致。
4. 动脉瘤样骨囊肿:需要寻找具有诊断价值的典型形态区域,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t(16;17) (FISH)。
5. 富于巨细胞性骨肉瘤: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见恶性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