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
SNF5、mdm2、Podoplanin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AKR1C3、CD99、Galectin-3、GFAP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
AE1/AE3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
HER2、WT-1少数阳性(<35%,≥15%的病例阳性):
BCL-2、P53、CK18、CK19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CAM 5.2、CK7、Synaptophysin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FLI-1、OCT4、PSMA、STAT6、Brachyury、CEA-P、CgA、CK20、EpCAM、ERG、PAX51.发生在成人的室管膜瘤多数位于脊髓,幕上及颅后窝少见;发生在儿童的多数位于颅后窝,幕上不常见,但间变性常位于此处。
2.临床特征:脊髓受累常见疼痛及神经功能缺陷等,颅后窝受累可见阻塞性脑积水的症状及体征,幕上受累可见占位效应、局灶神经功能缺陷及癫痫(不常见)。
3.大体界限清楚,可呈囊性,樱桃红色外观。
4. 经典(细胞型)室管膜瘤:
1)肿瘤绝大多数边界清晰,偶见浸润性生长(尤其幕上及高级别)。
2)可见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及中间空心的真菊形团,可见富于细胞的片状增生及富于纤维丝状区域(有时含少量胞核),坏死常见(尤其位于颅后窝,并不提示间变)。
3)可见富于细胞结节(低级别至高级别均可出现)。
4)部分幕上及脊髓髄内型可见囊性结构及与之相关的线样血管增生,囊壁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增生。
5) 部分病例可见钙化,可局灶也弥漫分布;
6) 脊髓内型可见玻璃样结节,胞浆内空泡形成,有时呈脂样细胞;
7) 少数可见骨和/或软骨,可伴神经元分化或神经元岛形成(synaptophysin阳性);
8)肿瘤周围的毛样胶质细胞增多,尤其位于脊髓内者。
5. 透明细胞亚型:常位于幕上,边界清楚,细胞相对其他类似大一些,圆形至多边形,可见核沟及核裂,细胞胞浆透明似少突胶质细胞瘤样;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可能不明显,无真正的菊形团。
6. 乳头状亚型:可见伴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柱状或立方上皮及圆形至卵圆形胞核围绕血管轴心排列,纤维丝状组织较少。
7. 伸长细胞型:可见丛状结构,细长型细胞,血管周围假菊形团不明显,无真正菊形团。
8. 其他组织学亚型
1) 巨细胞室管膜瘤可见退行性不典型性,常位于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常无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及上皮细胞。
2) 皮质室管膜瘤位于幕上,与脑室无关,以梭形细胞为主,伸长细胞亚型样,可见空泡状细胞及管样结构,偶见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样,浸润性生长。
3) 室管膜肉瘤可见恶性间叶性分化。
4) 混合性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室管膜瘤 局灶可见典型的室管膜下瘤的特点,预后意义不明确,但可能并不提示侵袭性行为;黏液乳头状型/经典细胞型室管膜瘤 常位于脊髓,分级有争议,预后意义不明确。
1. 室管膜瘤的鉴别
1)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浸润性生长,肿瘤内可见轴突,无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无EMA点状阳性。
2) 毛细胞性及毛细胞黏液性星形细胞瘤(PMA):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呈疏松、海绵状结构,毛细胞伴Rosenthal纤维,嗜酸性颗粒小体;PMA可见血管周围假菊形团,黏液样背景。
3) 神经鞘瘤:常位于髄外,S100弥漫广泛阳性(包括核),GFAP无弥漫强阳性,可见细胞周围的网状蛋白及IV型胶原。
4) 脑膜瘤:位于髄外,漩涡状及砂砾体,EMA表面阳性,S100片状阳性(20%),GFAP阴性。
5) 血管母细胞瘤:叶状结构,富于血管,无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空泡变(脂化)肿瘤细胞, Inhibin-α阳性。
2. 颅内室管膜瘤的鉴别
1) 星形细胞瘤:部分病例与室管膜瘤有交叉,单极突起呈上皮样,血管玻璃样变。
2) 血管中心胶质瘤:与皮质室管膜瘤有交叉,呈浸润性生长方式,血管周围细胞纵形及放射状排列,软膜下垂直栅栏状排列。
3) 少突胶质细胞瘤:主要与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鉴别,浸润性生长,无核沟及核裂,成人可见染色体 1p及 19q共同缺失。
4) 髄母细胞瘤:血管周围假菊形团不显著,少数可见神经母细胞性Homer Wright菊形团,无真正菊形团及上皮表面,Synaptophysin (+)。
5) 神经细胞瘤:细胞一致,神经细丝状神经纤维网区域,Synaptophysin弥漫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