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中位年龄约44岁,临床常无症状,可见阴道出血或黏液排出物;
2. 大体上常累及阴道上1/3,10%累及中1/3,2%病例累及下1/3。可呈红色,颗粒状、结节状或囊性改变;
3. 组织上常位于黏膜表面(“表面腺病”)或浅表固有层,极轻微至广泛性分布,简单或囊性腺体或伴乳头状内折,宫颈内膜 > 输卵管子宫内膜 >“胚胎性”(柱状至立方)上皮,可见鳞状化生及微腺性增生,少数可见肠化生,可出现慢性炎症改变;
4. 细胞学上可见温和、圆形至卵圆形胞核,核分裂罕见;
5. 不典型腺病轮廓光滑的腺体内衬单层细胞伴拉长形、不典型胞核及显著核仁,约70%的阴道透明细胞癌与其相邻,可能是透明细胞癌的前体病变。
1. 子宫内膜异位:可见子宫内膜型间质,近期或陈旧性出血的证据;
2. 透明细胞癌:管状囊性、乳头状及实性生长,中度至重度核不典型性,胞浆糖原显示PAS阳性(淀粉酶溶解);
3. 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具有相关病史,复杂性腺体结构,核分裂常见;
4. 中肾残余:位于阴道壁深部,缺乏纤毛及黏液胞浆,腔内致密嗜酸性物质呈PAS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