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1q肾病患病率约0.2-2.5%(成人及儿童肾活检),常位于年长儿童及年轻人。男女发病无性别差异。临床可见肾病综合征、亚肾病蛋白尿、无症状性血尿、慢性肾功能不全、肉眼血尿及肾小球肾炎。
2. 组织上肾小球可见3种改变:可呈无明显异常(类似MCD)(约40%);系膜轻度至中度增生(20%)(偶显示节段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局灶新月体形成);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约50%与系膜增生相关,特征性的球囊粘连及玻璃物质蓄积,可见塌陷型及细胞型FSGS,随访活检中偶见MCD进展为FSGS,C1q肾病可能亦是FSGS的亚型。严重蛋白尿可见急性肾小管受损伴刷状缘缺失及上皮简化。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少数可见小血管的血管炎。
3. 免疫荧光 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偶见)的以C1q为主的沉积,多数可见IgG、IgM、IgA及C3沉积,但程度弱于C1q,约30%可见“满堂亮”。
1. 狼疮性肾炎 临床及血清学存在SLE的诊断证据,上皮下及内皮下沉积多见,内皮细胞内可见管网状包含物,常见肾小管基底膜沉积,常见肾小球炎症、坏死及新月体形成。
2. IgA肾病 肾小球IgA沉积为主,C1q常极少或缺如,若C1q出现,提示预后较差。
3. 微小病变肾病 多数对激素敏感,且复发率低于MCD伴C1q沉积。长期的随访及临床表现类似于MCD伴C1q沉积。
4.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部分学者认为C1q肾病是FSGS的亚型,可见C1q肾病样的大量系膜区沉积。
5.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免疫球蛋白沉积 常以C3为主,显著的内皮下沉积及GBM双轨症,低补体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