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发病隐匿,约33%进展为晚期肾病,发病高峰约30-50岁。
2. 组织上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PAS及JMS银染可突显上皮下“钉样”突起。
3. 免疫荧光 GBM弥漫颗粒状IgG及C3沉积。
4. 电镜观察 根据沉积物与基底膜反应对膜性肾病进行分期。Ⅰ期膜性肾病(早期):沉积物极少,没有基底膜反应,光镜下没有钉突;Ⅱ期膜性肾病:可见明显的钉突;Ⅲ期膜性肾病:沉积物被基底膜包绕;Ⅳ期膜性肾病:沉积物被吸收,仅留下透明区。脏层上皮足突消失。若系膜区出现沉积物,提示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如在内皮细胞胞浆内出现网状聚集物,考虑狼疮相关性膜性肾病。
需要与狼疮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MGN(药物、感染及其他原因)及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