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SARCC略好发于男性,男/女约1.5:1;发病年龄39~86岁(中位年龄:56岁);
2. 约1/3的BSARCC与其它类型的肾肿瘤一起多灶发生(包括乳头状RCC,透明细胞RCC,BHD相关的杂交瘤等),瘤体大小0.9~16.0cm(中位大小:2~3.1cm),切面呈实性,灰白灰褐至淡黄色,少数可见灶状出血和坏死;
3. 镜下,BSARCC显示特征性的两群肿瘤细胞构成,两者的比例多少不等。较小的瘤细胞胞浆稀少,核圆而轻度伸展,类似于淋巴细胞,平行排列形成腺泡状结构,类似于扩张的肾小管、微囊或肾小球球囊结构,腺泡中央为簇状、微乳头状或实性成团的较大的多角形瘤细胞,胞浆丰富而嗜酸性,核大且核仁明显,类似于鳞片状细胞,但未见明确的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形成;
4. 腺泡之间为纤细的血管性间隔,有时可见丰富的泡沫样组织细胞沉积,偶尔可见沙砾体沉积和灶状的肿瘤性坏死;约45%的病例中可见实性腺泡状结构过渡为典型的乳头状结构或肾小球样结构,乳头和肾小球样结构的外周为较小的瘤细胞,而中央为较大的瘤细胞;
5. 核分裂稀少,若存在一般出现在较大的瘤细胞中;
6. BSARCC另一特征性的组织学特征为所有病例中较大的瘤细胞胞浆内均可见吞噬现象,表现为胞浆内吞噬的无定形嗜酸性球状物质沉积;这一吞噬现象认为是BSARCC较为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在其他类型的RCC中罕有发生;吞噬现象在大多数BSARCC中较容易发现,少数病例可能非常局灶。
1. 认识到BSARCC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后其鉴别诊断一般不难。RCC较少出现鳞状分化或化生,若出现一般见于伴有肉瘤样转化的嫌色细胞RCC中,而肾盂发生的尿路上皮癌常见鳞状分化,但这两种肿瘤与BSARCC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2. 高级别透明细胞RCC伴有合体细胞常见吞噬现象可能需要与BSARCC鉴别,高级别透明细胞RCC常见嗜酸性胞浆和高级别核,但缺乏BSARCC特征性的双相瘤细胞构成和乳头状结构。
1. Hes O, Condom Mundo E, Peckova K, et al. 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 A Distinctive Subtype of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J]. Am J Surg Pathol, 2016, 40(5): 664-75.
2. Trpkov K, Athanazio D, Magi-Galluzzi C, et al. Biphas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a rare morphological variant with frequent multifocality: a study of 28 cases [J]. Histopathology, 2017
3. 陈源,赵明(通讯作者),张欣,何向蕾. 双相型鳞样腺泡状肾细胞癌一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 47(1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