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尿路上皮癌,假血管肉瘤样型
作者:
夏成青 赵明 程亮
英文名称:
Urothelial carcinoma, pseudoangiosacromatous
概述:
一种侵袭性的显示假血管样腔隙样生长的尿路上皮癌亚型。
发病部位:
膀胱、输尿管
诊断要点:

1. 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明显好发于男性,男:女约8:1,发病年龄47岁~87岁(平均68岁),临床表现包括肉眼血尿、体重减轻以及因转移引起的并发症等;

2. 通常与普通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和其他组织学亚型共存,假血管肉瘤样组织学占比从30%~90%不等,其它组织学类型包括鳞状分化、肉瘤样梭形细胞癌、小细胞癌、微乳头状癌以及腺样分化等;

3. 组织学上表现为旺炽性的血管样腔隙浸润硬化和黏液性间质。由于癌巢中央的瘤细胞失黏附和溶解导致假腔隙形成,而癌巢周边的瘤细胞尚保存,因此呈现出类似于被覆鞋钉样内皮细胞的血管腔样表现,而广泛的假腔隙融合则形成一种交织网状的假血管肉瘤样结构。假腔隙内常见瘤细胞退变、凋亡以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图片:

交织状的假血管样腔隙生长,右上过渡为普通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假血管样腔隙被覆高级别异型细胞,腔隙内亦可见黏附性差的肿瘤细胞


弥漫表达CK5/6


弥漫表达CK34βE12


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裂隙状血管样腔隙在肌层浸润性生长


肿瘤细胞细胞呈血管样腔隙浸润性生长,腔隙被覆鞋钉样瘤细胞,状似血管内皮


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GATA3


肿瘤细胞呈不规则裂隙状排列,类似分化不成熟的血管腔隙结构


裂隙可呈假乳头状排列


伴随的典型的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成分


瘤细胞弥漫表达CK7,勾勒出假血管样腔隙结构


弥漫表达P63, 勾勒出假血管样腔隙结构


弥漫表达P40,勾勒出假血管样腔隙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与普通的尿路上皮癌相似,不表达PAX8,CD31、CD34、ERG等,INI-1表达无丢失。
鉴别诊断:

1)血管肉瘤:血管肉瘤可作为尿路上皮肉瘤样癌的异源性分化成分存在,此外血管肉瘤,特别是上皮样血管肉瘤,可局灶或弥漫表达CK以及局灶表达GATA3。因此,在经尿道切除和活检标本中,区别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和血管肉瘤可能较为困难。与血管肉瘤可继发于放疗不同,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均无这一病史;免疫组化染色,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弥漫表达CK7,不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可见伴随的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成分和鳞状分化;

(2)苗勒型透明细胞癌:与假血管肉瘤组织学相似,两者均可见腔隙、假乳头以及鞋钉样细胞,因而可造成鉴别诊断混淆。免疫组化染色可用于两者的区分,苗勒型透明细胞癌弥漫强表达肝细胞核内因子-1β(HNF-1β)和Napsin-A,不表达GATA3和P63、P40以及HWCK等

3)肾集合管癌:可见鞋钉样瘤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肉瘤样转化等,但与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不同,集合管癌以不规则小管状结构为主,免疫组化染色表达PAX8不表达P63和P40可资鉴别

预后:

生物学行为高度侵袭性,所有的肿瘤在诊断时均为进展期(100%≥pT2期,70%≥pT3期),半数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1/3可见远处转移,包括肺、骨、后腹膜、阴茎等。90%在随访2年以内死于肿瘤,总体平均生存期为11个月

治疗:
根治性膀胱切除伴术后治疗或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Paner G P, Cox R M, Richards K, et al. Pseudoangiosarcomatous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J]. Am J Surg Pathol, 2014, 38(9): 1251-9.


Yildiz P, Behzatoglu K, Hacihasanoglu E, et al. Hist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pathogenesis of pseudoangiosarcomatous urothelial carcinoma [J]. Ann Diagn Pathol, 2017, 30(17-20.

赵明,张琦,张欣,何向蕾,张大宏. 假血管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 47(10):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