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黏液纤维肉瘤
作者:
刘正智 夏成青 赵明
英文名称:
Myxofibrosarcoma,MFS
同义词(或曾用名):
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高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

CD34

少数阳性(<35%,≥15%的病例阳性):

NY-ESO-1、topo2A

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

P63

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

HER2、PRP、MUC4
概述:
是一种纤维母细胞性恶性肿瘤,基质呈程度不等的黏液样,可见清晰的弧线状血管,瘤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发病部位:
肢体,特别是下肢,躯干、头颈部和腹壁
诊断要点:
1.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 
2.好发于肢体,特别是下肢,躯干、头颈部和腹壁者较为少见,肿瘤常位于真皮深层、筋膜下或肌肉内; 
3.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之间为纤细而不完整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结节内的间质呈黏液样,内含大量的透明质酸; 
4.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 
1)肿瘤边界不清,细胞密度低; 
2)主要由梭形细胞或星状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紊乱或呈条束状排列,胞质常呈淡嗜伊红色,核深染,有轻度异型,核分裂像不多见; 
3)常常可见到多空泡状的假脂肪母细胞; 
4)部分病例内可见核深染的多核瘤细胞或畸形瘤细胞; 
5)肿瘤内的血管多呈细长的曲线状或弧线状,少数病例中也可呈丛状或分支状,瘤细胞有沿血管排列的倾向。 
5.高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 
1)肿瘤大部分区域由排列致密的梭形细胞和多形性细胞组成,核分裂像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形态上类似经典的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在局部区域,仍可见到低度恶性的黏液纤维肉瘤成分,两者之间可见移行; 
2)偶可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嗜伊红色,核呈圆形,染色质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与经典的黏液纤维肉瘤相似; 
3)上皮样的瘤细胞也可显示明显的多形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4)也可见到胞质内含有黏液的假脂肪母细胞。 
6.肿瘤分级仍存在争议;分级与预后关系不大。
图片:









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


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


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


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


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


假脂肪母细胞


瘤细胞局灶表达CD34


低倍镜下呈现多结节状生长


瘤组织内可见丰富的弯曲的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聚集,间质黏液变性


瘤细胞星芒状和梭形,核异型性散在较明显,核分裂象较活跃


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组织学类似于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黏液区可见假脂肪母细胞,,空泡内容黏液而非脂滴


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示高级别实性肿瘤区与局灶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区逐渐过渡


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区瘤细胞稀疏伴丰富的黏液性基质,可见弯曲的血管


特征性的假脂肪母细胞


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示高级别实性肿瘤区与局灶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区突然过渡


高级别实性肿瘤区伴局灶的黏液性基质,提示处于高级别核低级别的交界性表现


低级别黏液性区域表达CD34,而高级别实性区不表达


高级别灶具有上皮样肿瘤特征


高级别灶示梭形细胞伴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无特征性标记,可表达CD34和P504s,局灶可表达SMA,罕见表达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和MUC4。
鉴别诊断: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 
1.低度恶性的MFS好发于中老年人,而LGFMS好发于青年人; 
2.MFS中可见细长的弧线状血管,间质内含有大量的黏液,可见假脂肪母细胞,无与黏液呈交替性分布的纤维化或胶原化区域,而LGFMS中无细长的弧线状血管,无假脂肪母细胞,梭形细胞常呈漩涡状排列,且黏液区和胶原化区呈交替性分布; 
3.MFS中的瘤细胞增殖活性MIB-1指数明显高于LGFMS,而p21 LI和p27 LI明显低于LGFMS:LGFMS中有特异的染色体异位,并产生FUS-CREB3L2融合性基因,MUC4阳性。 
黏液性脂肪肉瘤:肿块位置深,好发于中年人的大腿和腋窝;肿瘤内含有纤细丛状或分支状的血管网;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异型性均不明显;可见诊断性的脂肪母细胞。
治疗:
局部扩大切除,选择性放疗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