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种惰性大脑肿瘤,其特征是与青年癫痫密切相关、弥漫性生长,常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钙化、CD34阳性,遗传学表现为MAPK通路激活异常(CNS WHO 1级)
1. 发病年龄4-57岁,发病高峰11-30岁,中位发病年龄16岁;多发于大脑,通常具有皮质和皮质下成分;常常引起癫痫,并与难治性癫痫发作有关。
2. 影像学常显示囊性和实性共存,并可见致密的钙化。
3. 镜下通常细胞致密,呈浸润性生长;
4. 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样成分,并且常常是主要成分。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不一,从小而一致的圆形核伴核周空晕,到核膜皱褶或沟槽状、核内假包涵体均可见到。
5. 也可能含有星形细胞或模棱两可的形态,前者包括纤维状、梭形和多形性形态。
6. 一些病例显示血管周围假菊型团形态,偶见嗜酸性颗粒状小体;
7. 大多数病例有钙化,可为粗颗粒状和融合。
8. 通常不见坏死灶、微血管增生、粘液样微囊肿
9. 缺乏胖细胞、神经细胞菊型团和罗森塔尔纤维(Rosenthal fibres)。
10. 通常无明显的肿瘤性神经元成分,尽管可能会遇到少量轻度畸形神经元。
11. 很少或无有丝分裂活性。仅有一例多形性形态病例核分裂活性增高伴非典型核分裂像。
诊断标准:
必要条件
-
弥漫性生长(最少局部)
-
少突胶质细胞瘤样形态(最少局部)
-
很少核分裂像
-
区域CD34肿瘤细胞阳性和脑皮质相关神经细胞分枝阳性
-
IDH野生型
-
BRAF p.V600E免疫组化明确阳性或者BRAF p.V600E突变或FGFR2或FGFR3融合或者潜在的其它MAPK通路驱动基因变异
理想条件
-
明显钙化(是其特征,但并非总有钙化)
-
无1p/19q供缺失
表达GFAP(局灶或广泛)、OLIG2、CD34(灶状、弥漫强阳性,肿瘤细胞和大脑皮质分枝状的神经成分)。ATRX表达正常(核阳性),IDH1 p.R132H阴性,不表达EMA、SYN、CgA、NeuN和HuC/HuD。Ki-67指数通常≤2%,但有高达5%的报道。
BRAF有时可阳性。
恒定表现为MAPK通路激活异常,这是诊断的必要条件。这些突变具体包括BRAF p.V600E突变以及涉及FGFR2或FGFR3的融合,其中
FGFR2::CTNNA3具有特异性,
尚未在任何其他CNS肿瘤中报道,而其他融合,包括
FGFR2::SHTN1 (KIAA1598)、
FGFR2::INA和
FGFR3::TACC3等也在各种其他实体中遇到。
1例
FGFR3::TACC3融合的PLNTY也表现出低水平的FGFR3扩增,但这些变化是否涉及相同的等位基因尚不清楚。
在一个病例中检测到
NTRK2的部分重复。PLNTYs不携带IDH或ATRX突变,无1p/19q共缺失,并且具有与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最接近的独特DNA甲基化谱。
生物学行为表现为CNS WHO 1级特征,可以手术切除,一组9个病例的研究显示术后切除12-89个月,平均47个月,仅1例局部复发。术后大部分病例癫痫消失或发病频率减低。
有文献报道1例ATM种系突变患者在完全切除后60个月发生进展,并显示异常复杂的拷贝数异常而另1例显示FGFR3::TACC3融合并伴有涉及TP53、ATRX、PTEN和TEK的体细胞突变(以及复发时的RB1突变)发生恶性转化为胶质母细胞瘤样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