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
作者:
夏成青 赵明 刘正智
英文名称: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sheath,Localized Type
同义词(或曾用名):
腱滑膜巨细胞瘤
发病部位:
手指、腕、踝、足和膝,极少数病例位于肘和臀部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较多见,主要见于手指、腕、踝、足和膝部;大体直径通常<5cm, 包膜完整,分叶状,切面灰白灰褐或棕黄;

2. 边界清楚,常有纤维性包膜,包膜纤维组织可伸入肿瘤内,将肿瘤分隔成分叶状;

3. 镜下可见滑膜样圆形单核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和黄色瘤细胞等细胞类型,不同病例三种细胞比例不同;

4. 单核样细胞有两种,一种瘤细胞上皮样,胞浆偏位嗜酸性,核圆形,染色质空泡状可见核仁,另一种单核样细胞较小,胞浆相对稀少,核呈卵圆形或肾形,可见核沟;

5. 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的核数个至十数个,散在或疏松灶状分布于单核样细胞之间;

6. 多数病例中可见不规则裂隙样、假腺腔或假腺泡样结构,其内可见散在的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7. 部分病例内含有大量的泡沫样组织细胞,而单核细胞或多核巨细胞相对稀少,此型也称黄色瘤变型(xanthomatous variant);

8. 约半数病例可见核分裂像,有时可高达20/10HPF;

9. 罕见病例可见坏死和静脉内瘤栓,但对生物学行为无影响;

10. 间质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化,可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

图片:

分叶状结构


纤维性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


含铁血黄素沉积


成片的单核样组织细胞


散在的泡沫样组织细胞


散在的多核巨细胞


弥漫表达CD68


黄瘤样泡沫细胞聚集


裂隙状结构


两种类型的单核样细胞和破骨样巨细胞


硬化性间质


核分裂象


灶状坏死/梗死


表达D2-40


表达CD16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单核细胞CD163、CD68、HAM56、Mac387、D2-40、FXIIIa、Clusterin阳性,50%的病例可不同程度表达Desmin,少数病例表达MSA,破骨样多核巨细胞CD68和CD45常阳性。CK,S100,HBM45,CD21,CD35,CXCL13通常阴性。
分子标记:
CSF1-COL6A3融合
鉴别诊断: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常位于肌内,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可见明显的核仁,瘤巨细胞而非破骨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表达HMB45和S100蛋白;

上皮样肉瘤:可见巨细胞,但常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化表达CK和CD34以及INI-1表达缺失;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通常发生于儿童,组织学特征为钙化、软骨样改变以及梭形细胞,罕见破骨样巨细胞。


预后:
良性,罕见复发
治疗:
完整切除
参考文献:

Boland JM, Folpe AL, Hornick JL, et al. Clusterin is expressed in normal synoviocytes and in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s of localized and diffuse types: diagnostic and histogenetic implications. Am J Surg Pathol 2009;33(8):1225–9.

Moller E, Mandahl N, Mertens F, 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OL6A3-CSF1 fusion transcripts in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s.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2008;4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