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胃泌酸腺腺瘤
作者:
夏成青
英文名称:
Oxyntic gland adenoma (OGA)
同义词(或曾用名):
泌酸腺腺癌
概述:
是一种上皮性肿瘤,由柱状细胞组成,可向主细胞或壁细胞分化或两者都有分化,根据细胞异型性程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
发病部位: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60-70岁老年病人,80%发生于胃近端2/3,大多数发生于无萎缩的泌酸性胃粘膜;

2. 肿瘤大小不一,3-18mm,大多数小于10 mm,内窥镜下呈息肉状、黏膜下肿块或扁平状;

3 .低倍镜下肿瘤由不规则腺体,融合的管状结构构成,腺体向两侧扩张等,病变可位于黏膜的上部,也可主要位于黏膜深部,表面被覆正常的小凹上皮;

3. 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弱嗜碱性,核轻度异型,似胃底腺。高级别者细胞异型明显,异型增生分级标准请参照胃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时 pTNM分期为(Tis)

4. 上皮细胞主要为主细胞(胃蛋白酶原I 阳性)和壁细胞(H+/K+ ATPase阳性)两种细胞,多数细胞为未成熟的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和MUC6均阳性。Ki-67增值指数较低,但分布不规则;

5. 有些病例可伴有其它形态学结构,如实性腺体,互相吻合的索状结构,这些结构容易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特别是当CD56、syn呈弱-中等等强度阳性时更容易误诊,但是CgA阴性可助鉴别。

6. 肿瘤呈推进性生长达黏膜肌层,但缺乏促结缔组织增生间质。


诊断的关键点

1. 粘膜内增殖的弱嗜碱性胞质的柱状细胞伴轻度核异型,类似于泌酸腺体,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胃蛋白酶原 I 和MUC6双阳性;

2. 肿瘤穿透黏膜肌层达黏膜下层时应诊断为泌酸腺腺癌(胃底腺型腺癌)。

图片:

胃泌酸腺腺瘤:低倍镜下肿瘤主要位于黏膜深部,表面被覆正常的小凹上皮。


胃泌酸腺腺瘤:肿瘤细胞异型不明显,核轻度增大,位于细胞底部,胞质丰富。


胃泌酸腺腺瘤:肿瘤由不规则腺体构成,腺体外周轮廓不规则,部分腺体侧向分枝,并见黏膜肌层浸润。


胃泌酸腺腺瘤:肿瘤由不规则腺体构成,腺体外周轮廓不规则,部分腺体侧向分枝。


胃泌酸腺腺瘤:肿瘤由不规则腺体构成,腺体向两侧扩张(红色圈内示腺体向两侧分枝)。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胃蛋白酶原I 阳性(主细胞分化)和/或H+/K+ ATPase阳性(壁细胞分化),可弱表达CD56和/syn,但CgA阴性。
鉴别诊断:

泌酸腺腺癌(胃底腺型腺癌)泌酸腺腺瘤穿透黏膜肌层达黏膜下层时应诊断泌酸腺腺癌。

胃底腺息肉腺体无融合,无实性细胞巢,细胞无异型。

预后:
60%的泌酸腺腺瘤可进展为泌酸腺癌(穿透黏膜肌层达黏膜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