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位于小于4岁的小儿,临床可见CSF播散,部分病例出现间脑综合征(生长迟缓、消瘦、记忆缺失、嗜睡等)。
2. 组织学:实性及致密,但可见部分浸润,常见弥漫黏液样背景基质;
3. 肿瘤细胞呈血管周围或血管中心性排列(类似室管膜假菊形团),无双相(实性及微囊性)结构,细胞呈小的均匀的双极细胞;
4. 嗜酸性颗粒小体极其罕见,无Rosenthal纤维;
5. 部分可见血管增殖及坏死,偶合并或过渡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其他典型PA局灶血管中心性或黏液样结构亦不足以达到PMA的标准,核分裂可见,常多于PA。
1.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提示囊性及实性改变,常见双相性,可见Rosenthal纤维,局灶可见黏液样,微囊伴嗜酸性颗粒小体,少数血管周围结构形成,局灶血管中心性模式,可见多核细胞。
2. 室管膜瘤:可见上皮样细胞,无双极细胞,少许或无黏液物质(黏液乳头状型除外),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部分可见真菊形团,多数肿瘤细胞Olig2阴性及D2-40阳性。
3.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皮质中心性,血管周围线样鞘状排列或放射状假菊形团,软膜下垂直状肿瘤细胞层,少许或无黏液背景,可出现类似PMA浸润性结构,EMA阳性。
4. 恶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偶见血管中心性结构而误诊为PMA,可见浸润性生长、血管内皮增殖及栅栏状坏死,显著核多形性及大量核分裂,伴EGFR扩增或IDH1/2基因突变,无BRAF扩增。